关于古文献中的“中医”及内涵

在古代文献中,其实也有“中医”的记载。其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这段话里面,关于中字的读音,有很多不同意见。有的说这里读“四声”,有的认为是读“一声”。个人倾向于读“一声”解释为中等。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用热的方法来治疗热证,用寒的方法来治疗寒证,不仔细考察疾病外在的表现,这是医生缺乏系统诊疗的引起的过失,因此,谚语说:得病了不乱找医生治,就可以获得等同于中等医生诊疗的效果了”。这个解释是参考宋·叶梦得的观点。

这里虽然有“中医”两个字,但是其实和中医的内涵,还是差得很远很远,甚至毫不相干,但是这里却又从一个侧面,提出了“高级医生”的特点,既然庸医是“以热益热,以寒增寒”

那么高明的医生呢?高明的医生应该是反过来的,那就是所谓的“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以至于中和”。

这里,引申出一个中和的概念,何谓中和,中就是不偏及平衡,和就是和气,合起来说就是不偏不倚的一团和气

平衡观,在中医里面,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是一种可以接近于绝对性的指导原则。《黄帝内经》对疾病与健康的区分就是“平”与“不平”。所谓“平人者不病”。所以,什么叫做病?不平衡了,所以叫病。那么平衡就是不病,中,就是平衡

所以,中医,就是“平衡医学”“调和医学”是一门搞好关系的学问。

因此,掌握中这个平衡、中和的概念,并且在以后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儒家经典《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把中,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这个高度就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以,中的境界,应该是中医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整个自然界最理想的境界。

中医中医,最关键的是“医”,最理想的是“中”。医是手段,而中才是目标。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医的内涵,基本也就讲清楚了,对中医深厚的内涵,对“中医”有了总体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