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医人生》学习笔记之南阳问路叩仲门’
以往的篇章作者虽然有在读伤寒论,但一直都未得入其门,可谓走了许多弯路。这一节才正式介绍结出到真正的经方。以及扩展第一次接触了日本汉方应用经方的思路。
学习中医的捷径就是找一位高手指点。作者幸运的是前后都遇到了许多为明师。这一次他去拜见一位叫“仲万春”的经方名医。这位仲老师给‘我’指点了一条经方正道,可谓开启了中医的大门。
随着学习的深入,探讨的问题也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2只羊也是一路跟随这样的步调一点点的学习。
案例:仲老师出题--借题传道
“病人是邻居,70岁,平时身体健康。”仲先生说,“五天前早晨起床的时候突?然发现头痛头晕,全身不适。一测体温31?21,就邀我过去诊治。我到了他家,病?情是:发病前一天的下午就感恶风,夜里睡觉感觉不安。早晨就有发热恶寒,头痛?头晕,遍身无汗,颈部背脊强痛,口苦’厌食,发现左腿膝踝部皮肤发红发烫,脉?浮紧而数。你看应该用什么方好呢?”
答:“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颈部背脊强痛,脉浮紧而数,”我说,“是太阳病风?寒在表,可以用葛根汤;头晕、口苦、厌食,是少阳病,是否可以先投一帖葛根汤?加柴胡与黄芩呢?”
“不错不错,有点儿样子。”仲先生高兴地说,“但是你没有注意到一个特别重?要的主症,就是在发热恶寒的同时,出现左腿膝踝部皮肤发红发烫,这是丹毒病。?所以根据我的临床经验,荆防败毒散比葛根汤应该更加有效,病人如果有烦躁,就?要加黄连解毒汤与生石膏”
我:为什么病人太阳少阳并病,不用葛根汤加柴胡与黄芩,而用荆防败毒散,我一?下子难以理解。转念一想,仲先生是一个经方医师,他不用经方,而选择时方,肯定是因为时方有更好的疗效,我尊重经方,但是更应该尊重成功的临床经验。
仲师:
“夜晚时,发现左腿膝踝部皮肤发红发烫,按压时有疼痛感。”仲先生继续说,?“又来邀请我过去。再次诊察所见:药后发热恶寒稍有减轻,出汗不多,口臭口干,?大便未去,小便黄短,舌苔白厚,脉象濡数,是典型的湿热下注的丹毒病!
处方:三仁汤和二妙丸。
服药三天后好转,再继续给予防风通圣丸善后。
为什么用防风通圣散?”
“这个老人体格强壮,”仲先生笑着说,“除了高血压病与习惯性便秘以外,没?有其他什么毛病,腹部结实而大,这样的人患丹毒病,高热消退以后,使用防风通?圣散可以制止下次复发。”
按:1.经方固然有奇效,但如果经验告诉我们时方更有效的时候也不必拘泥经方。以解决疾病为核心。
2.做为一个中医师,经验是非常重要的。而经验是源于临床实践。
3.另外整体辨证结合局部辨证效果更佳。中医诊断,要有全局观,但同时也要注意细节。丝毫入微处,往往有解决问题的关键。
4.处方应当随症治之,并且要善后防止再次复发,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学习仲景脉法的途径?
1.‘我’的认识层面:
首先,仲景脉法和现代中医教科书上的脉学区别。
其次,张仲景非常重视脉法,398条文有150条脉证并举,辩某某病脉证并治。
2.仲老师的认识
关于伤寒论条文的解释
对张仲景和《伤寒论》加以阐释,是一种专门的学问。日本大冢敬节发现的《康平伤寒论》本是最佳文本,它?比通行已久的成本,以及赵开美的复刻本更接近于仲景原著。
关于仲景的脉学:
怎么理解《伤寒论》第一条条文中的‘脉浮’?二字?
仲景把‘脉浮’?二字撰写在《伤寒论》第一条条?文‘太阳之为病’之后,成为《伤寒论》的第一个体征,就足以说明脉象的辨别特?别重要。如太阳病,脉浮是最重要的特征,恶寒次之,头痛项强又次之。当然光一?个‘脉浮’就认定是太阳病也是不够的,因为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明病?等,偶然也会出现浮脉。”
太阳病的脉浮,应该是寸口脉寸关尺三部中哪?一部出现‘浮脉’?
太阳病是外感病初期,病位在体表,病人抗病能力比较旺盛。”我想了想说,?“在体表分布的全身气血相对来说较多,所以寸口脉脉管中的气血充盈。由此可见,?‘脉浮’应该是寸关尺三部皆浮,也就是寸口脉全脉都浮脉。
对宋本《伤寒论》?第二条太阳中风‘脉缓者’与第三条太阳伤寒‘脉阴阳俱紧者’两条条文中的脉?象,你是怎样理解的?
以上讲的两条条文中的脉象?都是浮脉,一个浮缓,一个浮紧,都是寸口三部的全脉。过去我认为,太阳中风脉?缓是脉象的速度迟缓。现在和太阳伤寒脉紧一对照,才知道如果太阳伤寒脉紧就是?脉象紧张度处于紧绷、紧张状况,那么太阳中风脉缓就是指脉象的紧张度处于松弛、弛缓、缓和的状态了。
关于脉浮数?
在一般情况下,发烧病人体温每升高一度,脉搏平均增加十次。只有极少数病?人不是这样,譬如西医诊断为‘伤寒病’的病人才会出现相对迟脉。所以在发烧的?时候太阳中风脉象应该是浮软而数,太阳伤寒脉象应该是浮紧而数。
中医学教材把风热表证的脉象定为浮数。
中医初学者对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的?辨别相当困难,唯有脉象速度的迟与数最容易掌握。
中医学教材认为脉浮数是风热?表证的脉象依据,所以长此以往就鱼龙混杂,泾渭不分了。目前中医界大部分中医?师都以外感发热、脉象浮数是外感风热证而使用辛凉解表剂,相对应的方剂桑菊饮?与银翘散风行大江南北,其临床疗效可想而知。
其实太阳表证脉浮数,《伤寒论》?中就有明示,如
第52条云:‘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第53条第57条云:‘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日本汉方家龙野一雄在《中医临证处方入门》中?也说过:‘例如伤风有发热、头痛。其脉诊所见:浮紧数者用麻黄汤、葛根汤等;?浮弱数者用桂枝汤’。
临床上风寒表证发烧的病人,脉象都是浮数。我用麻黄汤、桂?枝汤与葛根汤一二帖药就能解表退热。
关于《康平本伤寒论》
日本《康平本伤寒论》?中,各篇的标題简明扼要,仅仅是‘辨太阳病’、‘辨阳明病’等字样。没有‘辨某?某病脉证并治’的文字,所以现行宋本、成本《伤寒论》中每一篇的标題有可能是?北宋以后的医学家添加的。
康平本是北宋的手抄本,?在这个手抄本没有‘辨某某病脉证并治’的字样,可见这些文字的出现可能在北宋?之后。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可能保持了仲景原貌,但现行宋本则将王叔和嵌?注、旁注的内容全部混入正文。
1937年大冢敬节先生在利根川?尚方家藏遗书中发现丹波雅忠的抄录本,参校和气氏家藏抄录本,又对照宋本《伤?寒论》和《注解伤寒论广对其进行了校勘,并加以眉注,由日本汉方医学会刊行。?康平本《伤寒论》系由日本侍医丹波雅忠先生于康平三年二月十七日〔1060年)?抄录,全书共一卷十二篇。所以丹波雅忠的抄录本被命名为‘康平本’
如太阳、太阴的‘太’字均作‘大’字,四逆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作回逆汤、回逆散、当归回逆汤等。
关于桂枝汤脉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太阳伤寒的‘脉阴阳俱紧’。
康平本中桂枝汤证的条文和现行宋?本、成本《伤寒论》在文字内容有所不同,它是这样叙述的:‘太阳中风,脉阳浮?而阴弱,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阳脉浮,说明病人有表证;阴脉弱,说明了病人体质虚弱。太阳伤寒的脉象是‘脉阴阳俱紧者’,就是不?论医师轻按还是深按,病人都会出现紧脉,轻按所得的紧脉就是浮紧脉。”
脉阳浮而阴弱’后面是‘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这十二个字康平本是作为后人的旁引嵌注而没有进人?正文的,也就是说这一段话不是仲景的原意
仲景脉法特点:
①仲景脉法是寸口脉的全脉,没有分寸关?尺各部。
②仲景脉法中‘阴阳’主要是指诊脉的时候医者的手指轻(浅)按和重?(深)按,轻按以探其阳,深按以测其阴。、
康平本《伤寒论丨伤寒例》中更明确地提到仲景脉法是寸口脉的全脉,?如它对六病各自的纲脉是如是论述的:
‘尺寸俱浮者,大阳受病也’;‘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尺寸俱沉细者,大阴受病也’;‘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
在《伤寒论》的条文中,有否正面提出桂枝汤证有‘无?汗’的症状?
明代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第二十?八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条文中一个‘仍’字,就已经正面反映了桂?枝汤证有‘无汗’的症状。
脉证合参的意义?
如果用心地把《伤寒论》通读几次,你就会发现,如果哪条条文中几个重要主症完备,症状叙说淸楚,并且和其他方证没有混淆的地方的话,仲景就会把脉象省略掉。这种省略不仅仅是笔法上的省略,而是在临床上出现这类?主症齐备,症状叙说淸楚的方证时,可以不需要再考虑脉象如何如何。所以仲景在?这一条的条文中才没有讲到脉象。《伤寒论》中,仲景所论述的方证和其他方证相?类似,难以辨别清楚时,仲景一般会特地地加上‘脉象’来帮助医者加以区别
桂枝本为解肌,若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可以作如下解读:‘太阳?病,发热汗不出,可以用桂枝汤解肌发汗。如果脉象出现浮紧,不可以使用。’这?条条文虽然是一条准原文,但它却能准确地表达出仲景的医学思想。
面对中医复杂的流派,新学者如何做?
中医学像一个大海,不仅蕴藏?着多种多样的疗法,更为重要的是容纳着多种多样的医学观点,它们共处共存、并?行不悖。
我这里只是强调在没有熟悉与分淸不同医学流派的特征之前,初学者不要把萝卜、白菜一起下锅。
古人说:‘从一家之言,取百家之长’,就是强调取‘百家?之长’的前提是‘从一家之言’。你想,真正做到‘从一家之言’,并理解、掌握、?运用‘一家之言’也是旷日持久,谈何容易啊。
方药的内涵
1.如桂枝汤:桂枝汤,它的自身功效应该是调和营卫,补养气血,所以它在治疗体表功能虚弱无汗的病人时,能产生?鼓舞强壮补益的功效而达到解肌出汗的作用;它在治疗体表功能虚弱自汗的病人时,?能产生鼓舞强壮补益的功效而达到止汗固表的作用。
2.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就像张仲景的桂枝汤一样,是他整个医学中核心的方?剂。”
仲万春先生说,“它和桂枝汤,原来的功效都是调和营和补益中气,但是在脾?胃虚弱者的外感热病表证阶段却能够起到解表退热的作用。所以我认为李东垣是张仲景的好学生。(张景岳就说过:‘补中益气汤,凡劳倦伤脾,?中气不足,以致外感发热者宜此。’)
关于日本汉方家
吉益东洞、汤本求真等人披荆斩棘为现代经方开辟了一条路径,给后学者挣脱了不?少的束缚与羁绊,给我们带来了福音。我就是通过这一条学习的道路,在备受艰辛?之后才得以进人仲景医学的大门。
其他的日本汉方家:吉益东洞、?丹波元胤、山田宗俊、长尾藻城等。
山田宗俊的《伤寒论集成I丹波元胤父子的《伤寒论辑义》?及《伤寒论述义》,吉益东洞的《药征》。
关于整脊柱疗法:
拜访仲万春先生最实用的收获是他教我颈椎的整脊疗法。
那天,有一个耳鸣多年的中年妇女来复诊,他就围绕着这个具体的病人把诊治?要点一一告诉了我。这个妇女因为胃痛胃胀来诊,他根据痰多白黏投半夏厚朴汤而?治愈。
在诊治过程中,发现病人有多年的左耳耳鸣,耳鸣的起因是因为在家庭冲突?中被丈夫打了一个耳光而引起的。仲万春先生检査颈部时,发现颈2椎棘突压痛,?向左偏歪。他就用理筋分筋的手法使左侧斜角肌与胸锁乳突肌痉挛减轻,然后施用?旋转整脊手法,听见“咔”的一响声,颈2椎棘突已经对缝,病人的耳鸣顿时消?失。过了一会儿,耳鸣又复发,但已经没有以前那样严重了。半个月诊治下来,耳?鸣明显减轻,接近于消失。
旋转整脊手法不能经常使用,特别对于慢性颈部疾病,一般只能在最初与最后治疗阶段使用几次。也就是说,平?时的理筋分筋手法是常规疗法,反复施用后,使病人病变椎体周围的软组织(包括?筋膜、肌腱、韧带、肌肉、皮肤等〉的血供、神经传导得以改善,在这个基础上,?再来施行旋转整脊手法更为有效。
临床上对所有有利于提髙疗效的民间疗法,都要抱着多多益善?的态度。他认为许多慢性疾病在颈部的椎骨,以及它周围的软组织上可以寻找到它?们的反应点,这些反应点也就是治疗点,所以医者就要运用分筋、理筋手法及整脊?疗法去纠正它们。
按:作为一个经方家,仲老师并不排斥民间疗法,相反他还能灵活掌握并应用。对于一个中医生来说,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经方是好东西,但是我们学习经方的同时却又不能局限于经方之内。根据经验可参考时方、民间疗法。在特定的病态下用最有效的方法取效。这是一个医生应该做的。正如仲老师说的“从一家之言,取百家之长’,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的疗法多多益善。学医的要有一颗包容和不断学习的心。
———————————————-
中医?2羊_养阳医斋
———–一只杏林的小菜鸟,一个铁杆中医脑残粉。
有一味赤色栀子心,胸怀山中药,愿为熊胆使君子,继四圣岐黄之绝学。
来源:二羊中医日记 ?201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