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的读黄帝内经有一个感触:内经的条文摆在那,其实不需要太多的解释,只需要我们静静的去读,去体会它讲的东西。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它说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也许在读的过程中有一些词汇我不太懂,许多的条文也不都明白,但是读熟了之后,突然有一点我就有一种感觉,原来内经讲的是这么一回事,天地自然确实是这样的。那些原文根本不用解释,凡是翻译或者解释都有一点多余。
自己明白了,但有时用我自己的话却怎么都讲不明白那个理,但是心里却真真实实的明白,真的体会到了。心里好像一面镜子,直接反观出来内经的一些美景。
继续读黄帝内经,接《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上一次的条文:
上面有好几段条文详细总结了五行:金木水火土五个系统的归类以及各自的特点。
其实这个篇文章的思路有一些,总分总的写法,一开始说阴阳,再分说阴阳也就是五行。接下来再说阴阳,接下我们往下边看。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再一次总结阴阳的属性和特点。天地万物分阴阳,血气是一对阴阳,左右是阴阳气机的道路,所谓左升右降。水火是阴阳的代表征象。所以阴阳是万物的开始。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正常情况下,阴阳的状态是阴升阳降,阳杀阴藏,阴平阳秘。也就是阴在内是因为有阳的守卫,阳在外是受阴的调控。
这好比一个传统家庭里边的男女,男主外,女主内,阴阳配合。男在外打拼为了的是在内的妻子,怎么的都得回家。而女人在家,男人也就有了根。传统文化了阴阳配合,家和万事兴。
如果出了问题。阴不守内,阳不归家。那这个家就会乱,阴阳分离,夫妻不和,家庭不兴。这里说的是阴阳配合健康状态。当然也不一定就得狭隘的认为女主内男主外,最主要是要阴阳分工,阴阳和合。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抑,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长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阴阳是动态平衡的,如果一方太过就会出现问题。于身体而言,阳气过旺就会皮肤毛孔封闭,不出汗发烧,喘气,严重的牙齿干枯,肚子胀满,烦燥的要死,这种情况能耐受阴寒的冬天,不能耐受酷热夏季。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而耳目聪明,身体强健,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既然阴阳要分工要和合,动态平衡。那人怎么去调阴阳来养生呢?
要学会“七损八益”,往玄的说男女之事需要一点方法技巧,也就是古人说的房中术。浅显的说就是要节制,不能过度。如果不知道节制,早衰是迟早的事。
你看古代帝王,过度房劳,阴阳俱损,召唤来各种修仙术都是白搭。早衰都有那些表现呢?
过十四岁阴气损耗一半,起居都开始衰弱无力了。
五十岁也感觉身体重,耳不聪,眼不明。到六十岁阴就彻底不行了,再也没有了雄风,气大衰了,九窍都不通利,眼睛模糊、鼻子不闻,嘴巴无味,耳朵聋,大小便也不顺畅。整个人呈现出下虚上实的状态,鼻涕口水眼泪乱流.....
所以知道养生,节制的,身体相对比较强壮一点没有老的那么快,懂得养生节制的人都是聪明的人,即便上了年龄但也还是耳聪目明,身体轻强,老当益壮。
所以圣人都是保持心态平和,恬淡平静,不欲望过度,所以可以活得很长寿。
本篇未完....
我是中医二羊
一个铁杆中医脑残粉。有一味赤色栀子心,胸怀山中药,愿为熊胆使君子,继四圣岐黄之术。
中医是一种爱好,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生活。
了解跟多中医学习黄帝内经可以关注我的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