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内经学中医,继续来读黄帝内经。许多朋友问我,二羊哥,内经条文读不懂啊,很难,读不懂,难是自然。尤其是对于没有任何中医基础的朋友来说,难再自然不过得事。
但是我觉得没必要太有心里负担,经典书不是工具说,不是说读了黄帝内经,中医功夫就立马增高多少,会治多少病。但是经典书有一个特点,静心下来,可以增加内功,类似于金庸武侠里的内功心法。
读了内经心就有根了,很多东西清清楚楚。仍凭各式各样的花式中医流行,神气的疗法或者秘方流传...,我心里有一根尺,不惊不慌,不谄不媚。因为曾经走过太多的弯路回头才发现经典的朴实和大美。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自然分天地分阴阳,天在西北高原之地,天气不足,空气少所以属于阴。而在人体呢,右耳朵不如左侧耳朵灵敏。
而在地呢?东南边地少,土地薄,属阳,人的左手不如右手强这是为什么呢?
左边东方为阳,主升,阳的精气在上,所以在人体阳气在上边多,下边少,所以耳朵眼睛比手更加灵敏。
右边西方属于阴,阴的精气往下走,在人体下边阴多,上边阴少。所以头部的阴相对下边少,自然头部耳目不如手足灵便。
这段读起来拗口不好理解,总结来看就是一个左升右降的阴阳分布。
人的头部象天,阳气聚集,在上部左精气足,右侧先对少。所以左侧眼睛耳朵比右眼好使。
而相反,在人体下边,左侧精气虚,右侧的精气足。右手比左手有力。
如果是感受了邪气,在上部右边精气偏虚更容易感受邪气,表现出来也相对严重。相反,先下边,手脚呢则是右侧严重。
这就好比一个国家,哪里更虚若哪里就更容易被外敌侵犯和发生战争。
为什么天地和人体都有这样不通的表现呢?这都是天地阴阳不齐全的原因。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天地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自然就是这样,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个节气,地有五行,所以能孕育万物。
天地自然的阴阳就是清阳在天,浊阴归地,天地自然阴阳变化,呈现出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周而复始,一年,一天都有这样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懂得以上这些自然的道理的人,他把人体上部的头淡天,下部的足来当地,中部的五脏就是人事,用天地人的思想来调养身体。
人体跟天地自然是一气相通的。
天的轻清通于肺,地的水谷之气通于嗌(咽部),风木之气通于肝,雷火之气通于心,溪谷之气通于脾,雨水之气通于肾。
我觉得这个是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思想,至始至终贯穿于各个篇章之中。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人体内的六大经络像自然的山川河流,肠胃像大海,五官九窍就是水气灌溉滋润地方。
用天地阴阳类比人体的阴阳,在人体阳气发泄为汗,就好比天要下雨;人身的阳气,就好比象天地的风。人的暴怒之气,像天打雷;逆上之气,就象太阳的火热。如果调养身体而不顺应自然,那就很容易生病。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邪风侵犯人体就想风雨,说来就来,所以善于治病的人先治皮毛,其次筋脉,再到六腑,再到五脏。内经把疾病进入人体从外到内分了几个层次,最外的是皮毛-肌肤--筋脉--六腑-五脏。高明的医生治病都是把最浅表的病治好了,不至于陷入体内。
如果病进入体内尤其到了五脏,古人说半生半死,这也是非常难治的病了。
那具体怎么去把握和治疗疾病呢?在这篇文章的最后给出了治病的大法则。继续往下看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用针灸治病的大法则:病在阳经,从阴经来治疗,病在阴经,则从阳经来治疗。左边有病,在右边取穴以治疗。相反,右边有病要在左侧取穴治疗。
以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通过外在的症状,推断里面的病症;并太过或不及采用补泻的方法治疗。
这样就可以在疾病刚起来的时候,就可以知道病邪在哪里,这样去治疗,不致于让病情发展到危险的地步。
更具体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又是怎样的呢?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诊断疾病厉害的医生通过望诊查色,把脉来区分阴阳,而知道病的部位;观察呼吸,听病人发出的声音,就可以知道病人痛苦在哪里。
通过望诊颜色以及四时脉象变化,可以分析得出病的关键点、病机在哪里,
通过把脉,了解寸口的脉的浮、沉、滑、涩,来了解疾病所产生之原因。了解生病的病位,患者痛苦点以及疾病的关键点还有生病的原因病机,这样再去治病就可以避免差错误诊和误治。
上边总结诊断疾病的要点和方法,那具体治疗呢?看下面的治病大法: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以上治病的大法则,简单翻译过来就是:
病在最开始的时候,可用刺法;如果病势正盛,需要治疗到邪气衰退,然后病才能好。病在轻在表,发散轻扬的方法;病重的,使用清消之法;
气血衰弱的,用补益治之。形体虚弱,温补其气;精气不足的,用厚味药物来补。
如病在上的,可用吐法;病在下的,可用疏导通下方法;病在中为胀满的,可用泻下之法;
其邪在外表,可用汤药药浴;邪在皮肤,用发汗,发散邪气;
病势较急汹涌的,可用制伏方法;实症,则用散法或泻法。
总之,通过观察病的阴阳属性,辨别刚柔。阳病应当治阴,阴病应当治阳;病邪在气在血,为了防止气血互伤,病在血适宜用泻血法,气虚宜用导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