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该说经方是中医学的一支流派,是一支重实证、重实效、重临床、具有鲜明学术个性的流派。
☆ 《经方100首》是一本资料性较强的经方学习用书。经方流传数千年,其间不断有许多医家的发展补充和解释,了解这些,对经方的学习研究
是有帮助的。
☆ 芜湖的朋友江厚万医师来访,两人大谈临床。他这几年治疗肝病较多,在讲到退黄好药时,我们都提到芍药。大量的赤芍对黄疸不消者常常有惊人的疗效。此经验,我最早是从北京汪承柏先生那里得到的,我曾用多例,效果不错。有位患有胆汁淤积型肝炎肝硬化的女患者,用赤芍白芍甘草,寥寥三味药,竟然使黄疸大退,肝功能好转。江厚万医师也有类似经验,但他用量甚大,达250克!值得重视。
☆ 推想当年仲景用此方救治那些经过剧烈吐下以后的休克病人,脱水、缺氧,全身重要脏器处在衰竭状态,能救人危急存亡之际者,唯有四逆加人参汤。如今,霍乱病人虽不多见,但这种状态者,依然可以在ICU病房见到。可惜,现代医学对此古法已经不感兴趣了。
☆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经方还没有占据中医界的主流,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经方太便宜,医生开经方赚不到钱,于是不用经方;
第二,经方的理论很多人不了解,有认为古方不能治今病,认为方证相应就是对症状论治,有违辨证论治的原则,于是鄙视经方;
第三,经方教学资源奇缺,临床上经方家寥寥无几,中医院校中没有开展经方教学,学生大多不懂,于是淡忘经方;
第四,经方没有引起政府的重视,经方普及和推广极其艰难,于是经方沉寂民间,自生自灭。
但从长远来看,经方前景光明。理由是:
第一,经方安全有效、价格低廉,符合我国国情;
第二,经方规范,可重复性强,可持续发展,最容易走向世界,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是中医学中最令人骄傲的内容;
第三,经方派虽沉寂民间,但余绪未绝,只要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将迅速发展壮大!
☆ 当今经方派的任务,一是立足临床,以疗效折服人;二是重视科研,以规范引导人;三是加强普及,以切实的事实和通俗的理论说服人;四是培养传承者,保证经方之学脉不断。
我是持经方乐观论者。我坚信:仲景之学,古今咸宜;方证之学,至简至易;经方之门,人人可入;中国经方,必将走向世界,辉煌永远!
体质和“方证”
☆? 体质是经方医学的基本理论,也是中医学的根本特色。
☆? 体质的确定是用方的重要参照系,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的性质可能完全相反。
一眼望出的体质,是强调将识体的经验高度凝练,并以十分通俗的表述方式让人明白,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工作,当然,难度也很大。
☆? 体质的望诊,关键是特征,体型体貌的特征以及行为心理的特征。
☆ 经典中的一个症就是一种病或一种体质,如烦、痞、利、汗、渴等,如黄肿、但欲寐、口不渴,如身重、不得卧、少腹急结等。那种将方证相应理解为对症状用药的想法是不利于经方今用的。
☆ 麻黄体质的提法挺新鲜!确实,入冬以来麻黄证增多,或配葛根桂枝,或配石膏杏仁,或配山栀子、连翘,或配大黄厚朴,效果很好!前不久,网上有一西医为其幼儿咳喘急求中药方,我用麻黄、石膏、甘草与莱阳梨同煎,据说一剂而愈。据说美国、澳洲禁止使用麻黄,我不禁窃笑,笑其管理部门之无知;也为之叹息,叹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衰微!
☆ 半夏体质的病情易于反复,调理的原则一是靠修养,二是靠体育锻炼,三是服药。药方不能变化太大,只要酌情增减药量即可,可隔天服用,也可隔两天服用,还有有症状就服用,症状消失或减轻即可不服。你的感觉灵敏,一般口感会告诉你的。有病时药挺适口,而病好了就苦涩难以下咽了。
☆ 中医的证,就是用药用方的证据,而这个证据,不是症状,而是病名与体质。就病名来说,中医固有的病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吸收利用现代的诊断,这是没有异议的。
☆ 方证的识别需要更多客观性强的指征,眼睛与全身息息相关,与方证之间肯定有许多联系。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多观察,多记录,反复比较,一定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录元好问诗一首: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终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 对方证的认识,很多人都误认为是方与症状的等式。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证,是证据,是安全有效使用中药的证据。这个证据,有两部分构成,第一,是疾病,包括现代医学诊断的疾病,也包括古代中医认识的古病名,也包括尚未认识的一些症候群与综合征,甚至是一些症状。第二,是体质。其中有遗传特征,也有体质状态,但目前中医对体质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望闻问切的层次。所以说,方证的认识,要高于对病用药和对症状用药的模式。
☆? 有是证,用是药!寒热夹杂证,就用寒热互用方。我临床遇寒热夹杂的胃病,四逆汤合三黄泻心汤是常用方;遇寒热夹杂的关节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黄连解毒汤是常用方。
☆ 对方证药证的观察,就是要有客观具体的指征;对经方的应用,就是需要切切实实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