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讲到「心包」的问题,像中医师常常都在讲啊,真正的「心脏」病,只要一发病人就死。因为如果那个邪气真的可以攻到你的「灵魂的心」的话,那立刻你的灵魂跟肉体会脱开,你没有办法承受这个东西。可是现在有那么多人都在得心脏病,怎么都不死啊?什么风湿性心脏病,什么心脏瓣膜病,什么心室肥大有的没的……如果你不能够知道「灵魂的心」跟「肉身的心包」是两个层面的东西的话,你就会觉得中医的理论充满矛盾:「都说真心脏病一得就死,然后又有那么多心脏病得了人还不死!」你会觉得很奇怪。
这真的不必奇怪,因为它们说的是不一样的东西。像这个问题,其实历代医家,在民国之前,没有很多人提出。为什么呢?因为民国以前没有西医说的「心脏病」这个词,也就是「心绞痛」这种病我们会把它称之为「胸痹」。那「胸痹」,在张仲景的书里面有很完整的医法,而那些医法呢,都让你觉得:他在处理的是要把你心脏周围的很多痰水拔掉。也就是说,如果你肉身的心脏有某些病变,那个肉身的心脏本身不一定是源头,而是你肉身的心脏周围有太多邪气把它包住了,以至于它产生了病变。
所以美国的倪海厦医师就说了一句蛮有意思的话,他说:「你说心脏瓣膜病变,那个真的是心脏瓣膜病变吗?」他说:「我们冰箱里面平常用来保存食物的保鲜盒,如果你有点变形了,它盖子就盖不好了,那个是保鲜盒受到不适当的压力而变形,所以盖子盖不好。你的心脏如果是受到它的居住环境不适当的压力而造成有点变形的现象的话,你认为是那个盖子不对吗?要把盖子换掉一个或重削出一个新形状吗?你应该是要把那个环境上压到它的东西拿掉才对吧?」虽然大家听起来,这个例子举得好像有点粗,有人会说「心脏跟保鲜盒怎么会一样?」但是,他这句话是非常经方派的思考,因为我们经方派的人在用《金匮要略》治心脏病的时候,都有非常高的疗效,可是大部分在做的,就是把心脏周围那些压到它的东西如何拔掉的事情。因为在临床上确实比西医医得好,根本不用动刀做支架、做人工瓣膜。所以,确确实实临床有疗效的事情,我们一定要承认它的价值。而,大部分现在说的心脏病,都不是中医古书说的那个「心」得病。
那我现在跳到六经的地方来讲:人的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在六经结构是一对的东西。也就是,如果你的肝(心?)很不好的时候──如果走五脏来讲,就是郑曼青先生提出的:「喔,这个现在这些心脏病喔,得了好久都还没有死的,不应该叫做心脏病,应该叫做『心包络病』,因为这个心包络是五脏里面肝木生心火烧过来的。」
──但是如果你用六经的讲法来讲的话,就是六经的每一条经,它都有管到人的身体的一个区块。比如说我们说感冒一开始是太阳病,太阳经最先受邪,那这个太阳经的区块可能是人的比较表面的区块,那其它的经的区块就更加地靠近里面。
而六经里面最里面的,就是厥阴经,厥阴经就是「肝经」跟「心包经」,那当你的身体以六经掌管的区块拆解──说哪一个经的感冒会干扰到你的身体的哪几块──就把人当成一台车这样一块一块拆下来,先拆车门再拆什么……那到最后剩下厥阴,剩下肝跟心包的时候,人体还剩下哪一块?咦,就是这个膈膜上面,心脏下面这一块,胸腔扣掉肺部剩下来的空间,就是我们中医说的「膏肓」(广义的)区块,「病入膏肓」的「膏肓」。
所以,搞了半天,这个厥阴病,就是这个膏肓区块里面有一堆乱七八糟东西把这个心脏弄到不能跳。我这样子讲,是在说,如果要治这个心脏病,从六经里面的厥阴下手会有相当的治愈希望。就像美国倪海厦先生在他的网站说,曾经用过厥阴经的代表方「乌梅丸」,他就说:「『乌梅丸』的辨证点,你如果看到那个人的舌根有一块黄苔,老是不退掉,那就代表他肉体的心脏被一层热痰包住,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会同时具有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三个证。」因为厥阴膏肓有病的时候,这里面有痰。他说:「吃乌梅丸之后,这个人的心脏周围的痰会从大便里面排出来,然后他三个病都好了。」这就是六经的方子厉害的地方,就是从厥阴进去就把膈膜之间的东西拿掉了。
我这里是讲一讲心的概念,因为这个概念,一直以来不很清楚。所谓「不很清楚」,就是说即使像倪海厦先生医术那么好的人,他还是会说:「中医讲过啊,心是君主之官,不会受邪,所以现在还有那么多心脏病,本来都是人类不应该有的,这些都是吃西药毒出来的,被西药毒了才有心脏病,不然的话君主之官怎么可能受邪?」这个话其实讲得有点偏掉,现在那些心脏病,汉朝的时候都有,就是《金匮要略》讲的「胸痹」,只是那个东西在传统的中医思考不可以称之为「心脏」病,如此而已,只能称之为「心包」。当然,西药吃太多,肝一直在拼命解毒,狂操到后来,解毒过程中烧出来的肝火都堆到心包去,造成肉体的心脏病变,这种事还是有的。
可是这个观念是比较传统、古老的中医有的,你要现在路上随便抓一个中医来问:「中医说的『心』是什么?」「喔,就是心脏啊。」就这样。
因为,「心脏」是无形的、形而上的东西,而我们中国人不能开天眼看灵魂已经很久啰,所以随着时代的流变,大家当然是比较专注于有形的物体上面,所以渐渐的,到底什么应该是心脏、什么应该是心包,就不会那么清楚了。
到了今天,等到西医学传进来了的时候,这个在跳的东西,如果我们中医学根抵很深厚的话,这个在跳的东西,这个英文叫做「Heart」的东西,我们的中译名词应该叫做「虚里」,对不对?「其动应衣」的「胃之大络虚里」,就不应该叫做「心脏」,可是,中医也早就都搞混了,所以,解剖了告诉你那个在跳动的东西,就说这个是「心脏」,就变成这个样子。那也没办法,因为中医自己都搞混了嘛。
那你说,在中医古代解剖学,那个跳动的东西是不是叫「心脏」?的确是叫「心脏」没有错啦。可能在很早的年代就已经渐渐混淆了啦。因为《黄帝内经》虽然讲得很完美,可是最惨的一点是没有附插图,插图都是后代的人补画的。那你在人体上挖来挖去挖不到「心脏」,就只好拿那个在跳的东西叫做心脏了嘛。所以观念就变这样,从形而上被打成形而下。
那接下来我们要讲到五行的运化了。我很想把五行教给同学,是因为外面有许多医术非常伟大的医者,我觉得他们的五行观念,却停留在一个不太完整说法。比如说有一位医术非常非常伟大的医生,他就说「火的性子就是上升,水的性子就是下降,木的性子是扩张,金的性子就是收敛,土的性子就是稳定。」这你说他有没有错?那当然没有错啦,可是我总觉得这样子讲五行,有一点随便。如果你要把五行跟五脏以及情志的关联性结合在一起的话,这个讲法是不够好的。
那我们就来从「水」开始讲。
如果用五行相生,我们应该是「木火土金水」这个顺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就是春、夏、长夏、秋、冬,应该照这个顺序来讲。可是我们不要这样讲,我们照「天一生水」的讲法来讲,就是五行里面讲的「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这个顺序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