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二羊的中医世界!加微信:jmtcm100
  • 《中医诊断学》第四章 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四章 辨证

    第四章 辨证 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中医学中的“症”、“证”、“病”的概念是不同的,但三者之间又有着密切联系。所谓“症”,是指疾病的单个症状,以及舌象、脉象等体征。如发热、畏寒、口苦、胸闷、便溏、苔黄、脉弦等。“证”,是指证候,即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出现若干症状的概括。例如,感冒病人有风寒证、风热证的不同,所谓“风寒证”是以病人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鼻塞 ...

    阅读全文

  • 《中医诊断学》第三章八纲 第四节 阴阳

    《中医诊断学》第三章八纲 第四节 阴阳

    第四节 阴阳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在诊断上,可根据临床上证候表现的病理性质,将一切疾病分为阴阳两个主要方面。阴阳,实际上是八纲的总纲,它可概括其他六个方面的内容,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故有人称八纲为“二纲六要”。 在临床上,由于表里寒热虚实之间有时是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划分。因此,阴证和阳证之间有时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出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复杂证候。如上面几节所说的表里 ...

    阅读全文

  • 《中医诊断学》第三章 八纲 第三节 虚实

    《中医诊断学》第三章 八纲 第三节 虚实

    第三节 虚实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虚证反映人体正气虚弱而邪气也不太盛。实证反映邪气太盛,而正气尚未虚衰,邪正相争剧烈。虚实辨证,可以掌握病者邪正盛衰的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实证宜攻,虚证宜补。只有辨证准确,才能攻补适宜,免犯虚虚实实之误。     一、虚证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虚证的形成,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和疾病耗 ...

    阅读全文

  • 《中医诊断学》第三章 八纲 寒热

    《中医诊断学》第三章 八纲 寒热

    第二节 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索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两者治法正好相反。所以寒热辨证,必须确切无误。   一、寒证 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 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又可分别出几 ...

    阅读全文

  • 《中医诊断学》第三章 八纲 第一节 表里

    《中医诊断学》第三章 八纲 第一节 表里

    第一节 表里 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一对纲领。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躯壳与内脏而言,躯壳为表,内脏为里;就脏与腑而言,腑为表,脏为里;就经络与脏腑而言,经络为表,脏腑为里等等。从病势深浅论,外感病者,病邪入里一层,病深一层;出表一层,病轻一层。这种相对概念的认识,在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中尤为重要。以上是广义之表里概念。狭义的表里,是指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为外,这些部位受邪,属于表证 ...

    阅读全文

  • 《中医诊断学》第三章 八纲

    《中医诊断学》第三章 八纲

    第三章 八纲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通过四诊,掌握了辩证资料之后,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为八类不同的征候,称为八纲辨证。 疾病的表现尽管是极其复杂的,但基本上都可以用八纲加以归纳。如疾病的类别,可分为阴证与阳证;病位的浅深可分为表证与里证;疾病的性质,可分为寒证与热证;邪正的盛衰,可分为实证与虚证。这 ...

    阅读全文

  •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四节 切诊-按诊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四节 切诊-按诊

    二、按诊 按诊,就是医者用手直接触摸、按压患者体表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的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病情的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病方法。 (-)按诊的方法和意义 1.方法 ①体位:按诊时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一般按胸腹时,病人须采取仰卧位,全身放松,两腿伸直,两手放在身旁。医生站在病人右侧,右手或双手对病人进行切按。在切按腹内肿块或腹肌紧张度时,可再令病人屈起双膝,使腹肌松弛,便于切按。 ②手 ...

    阅读全文

  •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四节 切诊-脉诊3病理脉象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四节 切诊-脉诊3病理脉象

    (六)病理性脉象 疾病反映于脉象的变化,叫做病脉。一般来说,除了正常生理变化范围以及个体生理特异之外的脉象,均民各病脉。不同的病理脉象,反映了不同的病症,我国最早的脉学专书《脉经》提出二十四种脉象,《景岳全书》提出十六种,《濒湖脉学》提出二十七种,李士材的《诊家正眼》又增加疾脉,故近代多从二十八脉论述。 脉象是通过位、数、形、势等四方面来体察。位即脉之部位,是指在皮肤下的深度而言。 脉位分浮沉,浅 ...

    阅读全文

  •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四节 切诊-脉诊2-正常脉象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四节 切诊-脉诊2-正常脉象

    (五)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古称平脉,是健康无病之人的脉象。正常脉象的形态是三部有脉,一息四至(闰以太息五至,相当72-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并随主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的正常变化。正常脉象有胃、神、根三个特点。 有胃:有胃气的脉象,古人说法很多,总的来说,正常脉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从容和缓,节律一致便是有胃气。即使是病脉,无论浮 ...

    阅读全文

  •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四节 切诊-脉诊1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四节 切诊-脉诊1

    第四节 切诊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内容,脉诊是按脉搏;按诊是在患者身躯上一定的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疾病的内在变化或体表反应,从而获得辨证资料的一种诊断方法。   一、脉诊 脉诊,是医者以指腹按一定部位的脉搏诊察脉象。通过诊脉,体察患者不同的脉象,以了解病情,诊断疾病。它是中医学一种独特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脉象形成的原理 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心主血脉,包括血和脉两个方面 ...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