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中医入门 订阅该标签的文章

中医二羊总结的学习入门方法及心得体会

  • 《中医诊断学》第四章 辨证 第三节 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四章 辨证 第三节 脏腑辨证

    第三节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进行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辩证方法,是临床各科的诊断基础,是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脏腑辨证,包括脏病辨证、腑病辨证及脏腑兼病辨证。其中脏病辨证是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由于临床上单纯的腑病较为少见,多与一定的脏病有关,故将腑病编人相关病中进行讨论。脏腑的病变复杂,证候多种多样,本节仅介绍临 ...

    阅读全文

  •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三、足阳明胃经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三、足阳明胃经

    十二经脉 三、足阳明胃经(共45穴) 1.经脉循行: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处,再向后沿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上关,沿发际,到达前额(前庭)。 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过膈,属于胃,联络脾脏。 缺盘部直行的脉:经乳头,向下挟剂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 胃下口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第二节 基本病机之津液失常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第二节 基本病机之津液失常

    四、津液失常 津液的正常代谢,是维持体内津液的正常生成、输布和排泄之间相对衡定的基本条件。 津液代谢失常,是津液的输布失常、津液的生成和排泄之间失去平衡,从而出现津液的生成不足,或是输布失常、排泄障碍,以致津液在体内的环流缓慢,形成水液潴留、停阻、泛滥等病理变化。 津液的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由于多个脏腑的多种生理功能的相互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代谢平衡,其中与肺脾肾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肺、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四节 形体-皮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四节 形体-皮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 第四节 形体-皮 (二)皮 皮,皮肤的简称。皮毛是皮肤和附着于皮肤的毫毛的合称,包括皮肤、汗孔和毫毛等组织。皮肤有分泌汗液、润泽皮肤、调节呼吸和抵御外邪等功能。在五体中所说的皮,实指皮毛而言。一般习惯上常常皮与皮毛混称。 1.解剖形态: 皮肤是覆盖在人体表面,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的部分。皮肤的纹理及皮肤与肌肉间隙处的结缔组织称之为皮腠,为腠理的组成部分。在中医文献上,有时又 ...

    阅读全文

  •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二十二、痛经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二十二、痛经

    二十二、痛经 妇女在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少腹部出现较剧烈的疼痛称痛经。 1.实证:经行不畅,少腹疼痛。如腹痛拒接,经色紫而夹有血块,下血块后痛即缓解,脉沉涩的为血瘀;胀甚于痛,或胀连胸胁,胸闷泛恶,脉弦的为气滞。 治法: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酌量用灸。 处方:中级、次髎、地机、三阴交。 2.虚证:腹痛多在经净后,痛势绵绵不休;少腹柔软喜按,经量减少;每伴腰酸肢倦、纳少、头晕、心悸、 ...

    阅读全文

  • 《中医诊断学》第三章八纲 第四节 阴阳

    《中医诊断学》第三章八纲 第四节 阴阳

    第四节 阴阳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在诊断上,可根据临床上证候表现的病理性质,将一切疾病分为阴阳两个主要方面。阴阳,实际上是八纲的总纲,它可概括其他六个方面的内容,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故有人称八纲为“二纲六要”。 在临床上,由于表里寒热虚实之间有时是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划分。因此,阴证和阳证之间有时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出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复杂证候。如上面几节所说的表里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四节 形体官窍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四节 形体官窍

    第四节 形体官窍 形体官窍,是人体躯干、四肢、头面部等组织结构或器官的统称,是人体结构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五体和五官九窍,以及五脏外华等内容。 脏象学说认为,形体官窍虽为相对独立的组织或器官,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又都从属于五脏,分别为某一脏腑功能系统的组成部分。形体器官依赖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活动为之提供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而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其中与五脏的关系尤为密切。脏象学说采用以表知里的方 ...

    阅读全文

  •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四节 切诊-脉诊1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四节 切诊-脉诊1

    第四节 切诊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内容,脉诊是按脉搏;按诊是在患者身躯上一定的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疾病的内在变化或体表反应,从而获得辨证资料的一种诊断方法。   一、脉诊 脉诊,是医者以指腹按一定部位的脉搏诊察脉象。通过诊脉,体察患者不同的脉象,以了解病情,诊断疾病。它是中医学一种独特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脉象形成的原理 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心主血脉,包括血和脉两个方面 ...

    阅读全文

  •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二节 闻诊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四诊 第二节 闻诊

    第二节 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医者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由病体发出的各种异常声音和气味,以诊察病情。闻诊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诊察方法,是医者获得客观体征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听声音 听声音,主要是听患者言语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及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等声响的异常,以分辨病情的寒热虚实。 (-)正常声音 健康的声音,虽有个体差异,但发声自然、音调和畅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 第三节 治则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 第三节 治则

    第三节 治则 一、治则的概念 (一)治则的含义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又称“治之大则”。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在对疾病进行全面地分析、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而制订出来的对临床立法、处方、遣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律。 (二)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而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它从属于一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