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中医入门 订阅该标签的文章

中医二羊总结的学习入门方法及心得体会

  •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经八脉 八、阳跷脉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经八脉 八、阳跷脉

    奇经八脉 八、阳跷脉 1.经脉循行;起于足跟外侧,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部外侧和肋后上肩,过颈上挟口角,入目内眦,与阴跷脉相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 2.主要病候:目痛从内眦始,不眠。 3.交会腧穴:申脉、仆参、跗阳(足太阳经)、居髎(足少阳经)、臑俞(手太阳经)、肩髃、巨骨(手阳明经)、天髎(手少阳经)、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经)、晴明(足太阳经)。

    阅读全文

  •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经八脉 五、阴维脉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经八脉 五、阴维脉

    奇经八脉 五、阴维脉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腿内侧,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经相合过胸部,与任脉会合于面部。 2.主要病候:心痛、忧郁。 3.交会腧穴:筑宾(足少阴经)、府舍、大横、腹衰(足太阴经)、期门(足厥阴经)、天突、廉泉(任脉)。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一节 五脏-肾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一节 五脏-肾

    五、肾(附:命门)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与膀胱、骨髓、脑、发、耳等构成肾系统。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阳。在四时与冬季相应。 (一)肾的解剖形态 1.肾的解剖位置: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肾两枚,附脊第十四椎”(《类证治裁·卷之首》)。 2.肾的形态结构:肾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附】五运六气 第三节 运气学说应用之治疗防病

    《中医基础理论》【附】五运六气 第三节 运气学说应用之治疗防病

    四、运气与治疗 中医治疗疾病注意季节气候的变化,强调“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素问·五常政大论》),“无失天信,无逆气宜,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是谓至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所以,“凡治病不明岁气盛衰,人气虚实,而释邪攻正,实实虚虚,医之罪也”,“凡治病而逆四时,生长化收藏之气,所谓违天者不祥,医之罪也”(《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 兹将根据运气学说治病用药的规律介绍如下: (一)主气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四节 形体-脉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四节 形体-脉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 第四节 形体-脉 在中医学中,脉有多种含义,一指脉管,又称血脉、血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决气》),属五体范畴。二指脉象、脉搏。所谓“按其脉,知其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属四诊范畴。三指诊脉法,属切诊、脉诊范畴。四指疾病名称,属五不女之一,即螺、纹、鼓、角、脉中之脉。 1.解剖形态: 在五体中,脉即脉管,又称血脉、血府,主要指血管,为气血 ...

    阅读全文

  • 《中医诊断学》第四章 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四章 辨证

    第四章 辨证 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中医学中的“症”、“证”、“病”的概念是不同的,但三者之间又有着密切联系。所谓“症”,是指疾病的单个症状,以及舌象、脉象等体征。如发热、畏寒、口苦、胸闷、便溏、苔黄、脉弦等。“证”,是指证候,即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出现若干症状的概括。例如,感冒病人有风寒证、风热证的不同,所谓“风寒证”是以病人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鼻塞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和体系,即研究世界观的学问,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科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离不开理论思维,离不开世界观的指导。所以,哲学和科学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特殊和普通的辩证关系。医学研究生命 ...

    阅读全文

  • 《中医诊断学》第三章 八纲 第三节 虚实

    《中医诊断学》第三章 八纲 第三节 虚实

    第三节 虚实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虚证反映人体正气虚弱而邪气也不太盛。实证反映邪气太盛,而正气尚未虚衰,邪正相争剧烈。虚实辨证,可以掌握病者邪正盛衰的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实证宜攻,虚证宜补。只有辨证准确,才能攻补适宜,免犯虚虚实实之误。     一、虚证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虚证的形成,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和疾病耗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体质的特殊性是由脏腑之盛衰,气血之盈亏所决定的,反映了机体阴阳运动形式的特殊性。由于体质的特异性、多样性和可变性,形成了个体对疾病的易感倾向、病变性质、疾病过程及其对治疗的反映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因此,中医学强调“因人制宜”,并把体质学说同病因学、病机学、诊断学、治疗学和养生学等密切地结合起来,以指导临床实践。 一、体质与病因 体质决定对某种致病因素和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不同体 ...

    阅读全文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四节 五脏外华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第四节 五脏外华

    三、五脏外华 华,光华,光彩之意。“精明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气由脏发,色由气华”(《四诊抉微》)。色泽为脏腑气血之外荣:光明显于外,润泽隐于内,光明润泽为色之常,在望色中是渭色之有神气。故曰:“光明者,神气之著;润泽者,精血之充”(《望诊遵经》)。五脏与面、毛、唇、爪、发相关,故面、毛、唇、爪、发的色泽,可以反映五脏气血的盛衰:五脏外华,即“心其华在面”,“肺其华在毛”,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