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经络穴位 订阅该标签的文章

以下是与标签“经络穴位”相关联的文章
  • 倪海厦人纪针灸-督脉_9、后顶与百会穴(2-01:33:43)

    倪海厦人纪针灸-督脉_9、后顶与百会穴(2-01:33:43)

    后顶与百会穴(2-01:33:43) 强间后是后顶,后顶从百会开始找。昨天介绍百会穴的找法,两个耳朵耳尖的地方往下到头顶中心点,再往后五分的地方有一个凹洞,凹洞可以摸到,这就是百会。所有的阳经都会在这个地方。从百会往下一寸半,就是后顶。   后顶跟前顶都是百会的辅助穴,我们以百会为主。一般来说,都是治疗头痛 。 你不能照书上按旋毛来找百会,因为不准。每一个人都不同位置。而且有人有两个或三 ...

    阅读全文

  •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四、足太阴脾经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四、足太阴脾经

    十二经脉 四、足太阴脾经(共21穴) 1.经脉循环: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第一跖趾关节向上行至内踝前,上行腿肚,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过膈上行,挟咽旁系舌根,散舌下。 胃部支脉:过膈流注于心中,与心经相接。 2.主要病候: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 3.主要概要: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 ...

    阅读全文

  • 针灸艾灸常用的调血穴位及杂谈

    针灸艾灸常用的调血穴位及杂谈

    上次总结归纳了调气的针灸艾灸常用的穴位,这次再总结一些调血的穴位。这些穴位的功能均来源于针灸大成等中医古籍,非”2只羊”自创。调血的穴位有一个特点,主要以泻法为主,从中可以看出针灸擅长调气,泻实。 泻法可以立竿见影,补虚的功能相对弱一些,譬如血虚阴虚用哪个穴位比较好?虽然很多穴位有滋阴补血的效果,但是力量都比较弱。我推测要补血养阴只能靠加强脾胃的运纳功能,以此来补益。毕竟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 血類 ...

    阅读全文

  • 老人打嗝3天,常用的经验穴位没有用,根据黄帝内经来针结果意外

    老人打嗝3天,常用的经验穴位没有用,根据黄帝内经来针结果意外

    说起打嗝很多人都有一些小妙招,但是今天我分享的这个案例就没那么容易治。 休假回来,今天周一上班,下午做治疗的人还没那么多,同事小竹在治疗室喊我。 羊哥过来看一下这个患者,看他这样很难受,我以为发生什么急事了,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个老人,不停的在打嗝。 呃、呃、呃...... 没停几秒钟又开始了打嗝。 我先观察了一下,每分钟打开打嗝4-5次,声音也比较大,这是实证呀。我心里嘀咕...... 走过去详细 ...

    阅读全文

  •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经八脉 二、任脉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经八脉 二、任脉

    奇经八脉 二、任脉(共24穴)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阴毛部,沿腹内向上经前正中线到达咽喉部,再向上环绕口唇,经面部入目眶下。 2.主要病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 3.主治概要: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神志病。   (1) 会阴 Huìyīn [定位] 在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 ...

    阅读全文

  •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经八脉 七、阴跷脉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经八脉 七、阴跷脉

    奇经八脉 七、阴跷脉 1.经脉循行:起于足舟骨后方,上行的内踝上,直上沿大腿内侧,经阴部,上行沿胸部内侧,进入锁骨上窝,进颧部到目内眦,与足太阴经和阳跷脉相会合。 2.主要病候:多眠、癃闭。 3.交会腧穴;照海、交信(足少阴经)、晴明(足太阳经)。

    阅读全文

  •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六、手太阳小肠经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六、手太阳小肠经

    十二经脉 六、手太阳小肠经(共19穴) 1.经脉循行:起于手小指外侧端(少泽),沿手背外侧至腕部直上沿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于大椎(督脉)向下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食管过膈达胃,属于小肠。 缺盆部支脉:沿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 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2.主要病候: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 ...

    阅读全文

  •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穴 四、上肢穴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奇穴 四、上肢穴

    奇穴 四、上肢穴   (1) 肩前 Jiānqián [定位] 在肩部,正坐垂臂,当腋前皱襞顶端与肩髃穴连线的中点。 [解剖] 在三角肌中,穴区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皮神经和胸肩峰动脉分布。 [主治] 肩臂痛、臂不能举。 [操作] 直刺1~1.5寸;可灸。   (2) 肘尖 Zhóujiān [定位] 在肘后部,屈肘当尺骨鹰嘴的尖端。 [解剖] 穴区有前臂 ...

    阅读全文

  • 《针灸学》第二章 腧穴总论 四、腧穴的定位

    《针灸学》第二章 腧穴总论 四、腧穴的定位

    四、腧穴的定位 正确取穴和针灸疗效的关系很大。现代临床常用的腧穴定位与取穴方法有: (一)骨度分寸法 始见于《灵枢·骨度》篇。它是将人体的各个部位分别规定其折算长度。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如前后发际间为12寸;两乳间为8寸;胸骨体下缘至脐中为8寸;脐孔至耻骨联合上缘为5寸;肩胛骨内缘至背正中线为3寸;腋前(后)横纹至肘横纹为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股骨大粗隆(大转子)至膝中为19寸;膝中至外踝 ...

    阅读全文

  • 第四章 刺灸法 四、耳针疗法

    第四章 刺灸法  四、耳针疗法

    四、耳针疗法 耳针疗法是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奏效迅速等特点。 (一)耳廓表面解剖 1. 2. 3. 4. 5.对耳轮:在耳轮内侧,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其上方有两分叉,向上分叉的一支称对耳轮上脚;向下分叉的一支称对耳轮下角。 6.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角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7.舟:对耳轮上、下角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8. 9.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