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二十五、扭伤
二十五、扭伤 指四肢关节或躯体部的软组织损伤,如皮肤、肌腱、韧带、血管等,而无骨折、脱臼、皮肉破损的损伤证候。 主证:主要表现为受伤部肿胀疼痛,关节活动障碍等。 治法:以受伤局部取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陈伤留针加灸或用温针。 处方:肩部:肩髎、肩髃、肩贞。 肘部:曲池、小海、天井。 腕部:阳池、阳溪、阳谷。 腰部:肾俞、腰阳关、委中。 髀部:环跳、秩边、承扶。 膝部:膝眼、梁丘、阳关。 踝部:解溪 ...
二十五、扭伤 指四肢关节或躯体部的软组织损伤,如皮肤、肌腱、韧带、血管等,而无骨折、脱臼、皮肉破损的损伤证候。 主证:主要表现为受伤部肿胀疼痛,关节活动障碍等。 治法:以受伤局部取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陈伤留针加灸或用温针。 处方:肩部:肩髎、肩髃、肩贞。 肘部:曲池、小海、天井。 腕部:阳池、阳溪、阳谷。 腰部:肾俞、腰阳关、委中。 髀部:环跳、秩边、承扶。 膝部:膝眼、梁丘、阳关。 踝部:解溪 ...
二十四、肠痈 即阑尾炎。多由阑尾腔梗阻或细菌感染引起。 主证:初起脘部或绕脐作痛,旋即转至右下腹。以手按之,其痛加剧,痛处固定不移。腹皮微急,右腿屈而难伸,并有发热恶寒、恶心呕吐、便秘、尿黄、苔薄腻黄、脉数有力。甚则痛势剧烈,腹痛拒按,壮热自汗;脉洪数。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一般每日刺1-2次,重证可每隔4小时针刺1次。 处方:足三里、阑尾、曲池、天枢。
手太阳小肠经
阴维脉
足少阳小肠经
二十、面瘫 即面神经麻痹。临床以周围性面瘫为多见。 1.主证: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不能作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露晴流泪、额纹消失、患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少数病人初起时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严重者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 2.治疗: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太阳经为辅,采取局部取穴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近取诸穴 ...
十三、不寐 指以经常不易入睡或睡不深熟为特征的一种病证,针灸治疗失眠。 1.主证:难以入寐,寐而易醒,醒后不易再睡,亦有时寐时醒甚或彻夜不寐等。病因不同,各有兼证;如属心脾亏损,则为多梦易醒、心悸、健忘、易汗出、脉多细弱;肾虚则头晕、耳鸣、遗精、腰酸、舌红、脉细数;心胆气虚则见心悸多梦、喜惊易恐、舌淡、脉弦细;精志抑郁肝阳上扰则为性情急燥易怒、头晕、头痛、胁胀胀痛、脉弦;胃中不和则见脘闷暧气或脘腹 ...
二十二、痛经 妇女在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少腹部出现较剧烈的疼痛称痛经。 1.实证:经行不畅,少腹疼痛。如腹痛拒接,经色紫而夹有血块,下血块后痛即缓解,脉沉涩的为血瘀;胀甚于痛,或胀连胸胁,胸闷泛恶,脉弦的为气滞。 治法: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酌量用灸。 处方:中级、次髎、地机、三阴交。 2.虚证:腹痛多在经净后,痛势绵绵不休;少腹柔软喜按,经量减少;每伴腰酸肢倦、纳少、头晕、心悸、 ...
二、感冒 1.风寒感冒 主证:头痛、四肢酸楚,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咯稀痰、恶寒发热(或不热)、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和足太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体虚者平补平泻,并可用灸。 处方:列缺、风门、风池、合谷。 2.风热感冒 主证:发热汗出、微恶寒、咳嗽痰稠、咽痛、口渴、鼻燥、脉浮数、苔薄微黄。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少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 处方:大椎、曲池、合谷、鱼 ...
二十三、胎位不正 指妊娠30周后,胎儿在子宫体内位置不正,常见于经产妇或腹壁松驰的孕妇。产妇本身多无自觉症状,经产科检查后才能确诊。 治法:选至阴穴,以艾条灸两侧至阴穴15-20分钟。每天1-2次,至胎位转正为止。据报道,成功率达80%以上,以妊娠7个月者成功率最高。 附注:胎位不正原因很多,须详细检查。如因骨盆狭窄、子宫畸形等引起,应作其他处理。